
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,分析称仍需稳增长政策加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
12 月 12 日,央行公布数据显示,11 月末,广义货币 ( M2 ) 、狭义货币 ( M1 ) 同比分别增长 12.4%、4.6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高 0.6 个百分点及低 1.2 个百分点。
11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.21 万亿元,同比少增 596 亿元,环比增加 5948 亿元。其中,企业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,11 月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 8837 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 7367 亿元。
业内人士指出,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,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,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,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。
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
11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.21 万亿元,同比少增 596 亿元,环比增加 5948 亿元。
" 新增贷款同比少增,弱于预期。主要拖累来自居民新增贷款回落;居民短期、中长期新增贷款下滑,则反映居民消费偏弱,房地产市场低迷。"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指出。
数据显示,11 月住户贷款增加 2627 亿元,同比减少 4710 亿元,环比增加 2807 亿元。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 525 亿元,同比减少 992 亿元,环比增加 1037 亿元。
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,11 月疫情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,生产和消费均受到较大扰动,影响实体内生融资需求。11 月服务业 PMI 商务活动指数进一步走低,环比回落 1.9 个百分点至 45.1%,带动居民短贷同比继续走低。但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优化下,居民短贷环比好转。
同时,居民中长贷增加 2103 亿元,同比减少 3718 亿元,环比增加 1771 亿元,较上月明显改善。"11 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,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还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,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,11 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仍大,但稳地产政策实质转变下,政策效果有一定显现。" 温彬表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企业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。11 月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 8837 亿元,同比增加 3158 亿元,环比增加 4211 亿元。其中,短期贷款减少 241 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 7367 亿元。
" 在降准拉动、低基数效应和基建、制造业、地产等重点领域发力下,对公贷款(尤其是中长期贷款)仍维持较高景气度。" 温彬表示。
周茂华认为,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保持强劲的原因有两方面,一方面,国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、科创企业等领域长期限贷款投放,企业对经济前景偏乐观;另一方面,得益于国内基建投资强劲表现。
另外,温彬指出,票据融资增加 1549 亿元,较上月小幅回落。11 月底 1 月期转贴现利率明显走低,但未像 10 月底再现 " 零利率 ",也反映出本月信贷投放情况平稳,明显好于 10 月。
M2 增速创 6 年来新高
数据显示,11 月 M2 余额 264.7 万亿元,同比增长 12.4%,创 6 年来新高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.6 个和 3.9 个百分点。M1 余额 66.7 万亿元,同比增长 4.6%,增速比上月末低 1.2 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高 1.6 个百分点。
温彬分析道,一方面,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下,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,有助于拉动 M2 增速;另一方面,稳增长基调下,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11 月财政存款减少 3681 亿元,环比少增 1.51 万亿元,助力 M2 增速维持在高位。
周茂华亦指出,M2 增速略超预期,反映国内货币环境继续保持适度宽松。其认为,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积极推动宽信用,各项结构工具等投放基础货币;同时与去年基数走低有关。M1 同比有所回落,则主要受房地产销售低迷和企业短期存款回落拖累。
此外,11 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 1.99 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 6083 亿元。温彬认为,企业债券融资、政府债融资和表内人民币贷款是主要拖累项。
"11 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 6520 亿元,近两年财政错位发力下,同比仍少增 1638 亿元,但国债拉动下,环比增加 3729 亿元。11 月中下旬债市大幅调整,基准利率快速上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,企业债券取消发行较多,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大幅下滑 3410 亿元。" 温彬表示。
温彬指出,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,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,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,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。
"11 月以来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、地产支持政策的全方位发力、各项重要会议的积极定调,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加快落地,市场预期快速扭转,有助于在外需回落背景下支撑内需有效修复。" 温彬强调,后续,在提振市场信心、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,继续推动基建、制造业、房地产、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,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
周茂华认为,国内需求处于复苏阶段,部分行业企业处于恢复关键期,财政、货币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具备转向基础;但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稳增长、稳物价、防风险,兼顾内外均衡等多重目标,金融政策在落实好此前组合拳,配合好财政、产业政策的基础上,保持货币总量适度增长,用好结构性工具,提升货币政策精准度;预计未来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适度宽松。







